米乐 (中国大陆) - 官方网站

对建水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米乐 - M6 | 中国官方网站

13564950887

新闻发布 分类
对建水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发布日期:2024-05-12 浏览次数:

  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两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云南“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农业”。2022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高原特色农业驶入高速发展车道。建水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离不开产业支撑,高原特色农业在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

  建水拥有充沛的光热资源和丰厚的红土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不论从光热、土壤、降雨、温差、气候等自然要素,还是从季节更替变化的时间过程,都为动植物生长繁育、休养生息提供了最自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最适宜区,是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黄金地”。

  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

  基于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建水县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和品种多样性,各类温带、亚热带、热带品种在建水都可种植,被誉为“四季果蔬之乡”。而且,农户还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优势品种以“错季”“反季”的方式,利用“时间差”实现生产增收。随着快速壮大的果、蔬、畜产业,产业园区化效应不断显现,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素不断向园区集聚,推动产业不断向集成化、专业化、标准化迈进。

  202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5.19亿元、同比增长4.6%,全州排名第2位。建成了68万亩粮食、37万亩蔬菜、35万亩特色水果、百万头家畜、千万羽家禽的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荣获全国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和中国果品之乡、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等称号。

  建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产业园区建设不强、发展模式粗放、全产业链条短、科技支撑体系不足、联农带富不紧密、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应以省级实施的“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为契机,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招商引资促融合发展。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梳理全产业链图谱,提出产业链技术路线、延链补链清单。出台相应配套措施支持招商引资,引进、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基地。整合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协会、电商平台等经营主体入驻,大力发展以蔬菜、水果、畜禽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切实解决农产品加工小散弱、附加值低等问题。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做大规模,形成一批生产型、加工型、外销型农业“小巨人”,一体打造全产业链建设。

  (二)走产业“特色化”道路。加快“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依托蓝莓、葡萄、洋葱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在南庄、曲江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的基础上,把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作为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加快具备条件的岔科、面甸等乡镇的创建工作。鼓励全县各村委会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推进产业打造,着力培育一批富民强乡、小而特、效益好、知名度高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的特色品牌村。塑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业品牌。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名品”“重点企业”“创新企业”评选认定,进入省级、国家级评选认定名单。引导企业强化商标品牌意识,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与相关企业开展洽谈,将生产地建水作为地理标志融入产品对外宣传、展示的元素中,规范“区域公牌+企业”“地理标志+企业”“商标品牌+产品包装”等管理体系。

  (三)“持续化”夯实基础设施。做好绿色有机品牌文章。改变生产方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推进机械化生产,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开展绿色安全生产示范,实施减肥增效措施,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建设一批绿色生产基地,全力打好建水果蔬生态这张牌。加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力度。引入知名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逐步打通县乡村物流瓶颈,实现产地到市场的全程冷链,切实提高农产品品质。建设集农产品信息服务、农资批发、业务洽谈、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果蔬交易体系,促进小规模果农与果业现代化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园区等项目资金,重点进行适宜发展果蔬区域的水、田、路、电等配套设施改造,尤其是解决适栽区的灌溉水源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园区。加快推进建水绕城高速公路、建水至开远高速公路、弥勒至建水高速公路、岔科至曲江至龙朋高速公路,弥勒朋普至建水至玉溪罗里高速铁路建设,形成东联两广、南接越南和老挝、西达缅甸、北通川渝的交通物流体系。

  (四)“系统化”升级服务保障。以“党组织+”模式,不断优化联农带富体系。学习蒙自“622”联农带农机制,深入挖掘推广南庄镇“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岔科镇劳务用工之家等劳务品牌。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党组织+”模式,就近就地发展壮大劳务用工。针对不同区域群众,继续完善“村党总支+劳务用工”“人社局+劳务用工”“劳务公司+劳务用工”等模式,实现群众有序有组织地到全县各企业务工,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大力发展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融合发展。组织引导企业和经营户开拓市场,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扩大外销影响力,增强联农带农效应。三产融合,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绿美乡村、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森林乡村等建设,不断升级“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推进休闲养生、竞技运动、健康生活一体化建设。推进乡镇集镇建设和扩容提升,加快推进重点乡镇绕乡镇道路、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一水两污”建设,完善吃、玩、游、住、购等要素。探索农业生产、加工与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推进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申报利用,让乡村成为旅游发展新方向和健康生活目的地。

  (五)配套“多元化”政策支持。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涉农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以奖代补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大涉农土地支持力度。建议对农业产业用地实行弹性政策,在严格执行“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当放松涉农设施用地使用管控,推进田间分拣车间和配套用房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撑平台。整合商务、农业、市场监管部门资源和现有平台,加快建立绿色食品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从生产、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全程数据监测和追溯制度,以数字化成果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