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14多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稳定在约23至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一号文件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国将保持住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作为农业政策的重中之重。米乐平台 m6官方平台2006年,中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此后便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严格执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足见中国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底线的重大决心。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14多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稳定在约23至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
过去一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和油料扩种超出预期;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大台阶,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实施。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三方面,对抓好稳产保供作出了部署。其中,“1.3万亿斤”是产量要求,是粮食生产的结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则是产能要求,是粮食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优化提升,旨在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早在2009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就提出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时,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加上水土资源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我国启动实施了“粮食产能提升行动”。10余年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情况远超过当年规划水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去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冲击的严峻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这个数据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粮食产能多年没有出现新的千亿斤提升。应当看到,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的背景下,我国为何要再次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
在高起点上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难度更大。而从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部署中,可以看到从“增量”向“提质”转变的解决思路。比如,文件在去年“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以及“吨粮田”(每亩年产1000公斤粮食的农田)首次亮相,都意在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积极落实“藏粮于地”。再如,文件聚焦先进农机研发推广,首提支持北斗系统集成应用,以及对设施农业的部署安排从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迈向“戈壁、沙漠”等地的探索利用,无不是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跨上1.4万亿斤粮食产量台阶,需要久久为功。全面释放我国粮食生产潜力,才能端牢中国饭碗。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粮食贸易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为此,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任务再被置顶。足见其之于“三农”基本盘的举足轻重作用。
确保粮食增产,挖潜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必须“软硬兼施”,在确保18亿亩耕地硬指标不破防的同时,充分利用利益导向机制,在种粮积极性上做大文章。
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可期在我国粮食生产已取得“十九连丰”且连续八年稳产在1.3万亿斤以上的背景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仍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位,并强调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2022年3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59.3点,大幅跃升至该指数自1990年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12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2.4,比11月份下降2.9%,这是继2022年3月份之后的连续第9个月下降,尽管如此,2022年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仍为143.7,比2021年上涨14.3%。与此同时,一些不发达国家国内食品价格水平依然处于历史新高,例如,2022年第三季度,斯里兰卡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0%,巴基斯坦、老挝和埃塞俄比亚食品价格也在飞涨。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球面临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援助和生计支持的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约8.2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9.8%;面临或正在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从2019年的1.3亿人增加到3.45亿人。
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经济欠发达、政治不稳定、治理水平有限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危机中显得尤为脆弱。影响最严重的是高度依赖粮食贸易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在受到由疫情导致的贫困和营养不良打击之后,再次受到食品价格上涨冲击。
此轮全球粮食危机并非由粮食供给不足引发的供求失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长期和平环境和相伴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使当前全球粮食供给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但不同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各异,粮食生产与消费分布不均。因此,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平衡不同国家间粮食供需缺口的主要手段。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兴起,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加上世界两大粮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给世界带来太多不确定性。很多国家强化自身在粮食生产和库存上的韧性,以减少对国际粮食贸易体系的依赖,甚至不少国家采取激进的粮食出口管制措施,以期国内粮食市场少受国际粮价波动影响,这些措施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恐慌,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粮食危机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结果,多种因素叠加,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
地缘政治冲突是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谷物出口量约占全球粮食市场的12%,两国间的冲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直接打击了粮食生产和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两国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29%。俄乌冲突导致的出口中断使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受小麦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深陷全球粮食危机的漩涡。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全球60%的饥饿人口都生活在受俄乌冲突影响的地区;乌克兰自身也有不少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生计。
能源价格波动能通过农产品与原油市场关联渠道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农产品市场。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2020年其原油与天然气供应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0%与16.6%;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占全球钾肥40%的市场份额。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极大影响了肥料价格,不但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农户得不到肥料或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肥料使用,造成农作物减产。2022年1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费用或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是2020年的2倍以上。投入品费用上升使得本就高企的粮食价格雪上加霜。
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危机。降雨、飓风、洪水和干旱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收成和畜产品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3土壤退化,这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谷物和果蔬营养质量下降。2022年,非洲之角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大量减产;2022年7月,持续暴雨和洪水席卷也门,约7.3万人需要食物援助。
疫情导致全球失业人数增加,由失业率升高带来的收入减少导致部分人口无法获取食物。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疫情导致大面积失业,在南非,货币贬值、贸易中断和进口谷物价格高企导致整个地区出现食品价格上涨。
《2023-2028年中国粮食贸易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咨询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全国商业信息...

伴随着“日光基”与“清盘基”的同时出现,今年基金市场“冷热不均”态势愈发凸显。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年内近40A...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 物联网、5G 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

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

光纤传感器是20世纪70年代末新兴的一项技术,其优越的性能备受青睐。与传统的传感器不同,光纤优良的物理、化学、机械...

随着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流入,租房已成为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需求的主要方式。但目前我国城镇套户比提升至1.1,2...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曾经废弃的秸秆在科技赋能下有了新用途,毛集实验区因地制宜推进秸秆饲料化...
5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 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