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种业改革正在进入一个市场化、法制化的环境,但种业改革任务依然步履艰辛,任重道远。
农业农村部公开的信息显示,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100%,玉米90%以上,蔬菜80%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
“放管服”改革激发种业活力。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十三五”期间全国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68万个,其中水稻和玉米占83%。以玉米为例,2018年审定2988个,2019年审定2134个,2020年审定2363个,超过过去20年审定品种的总和。
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迅速。随着审定品种增加,全国种子企业从2016年的4316家增至2019年6393家,2021年再增至7372家。上市种子企业有60多家,总市值超过千亿元。涌现出一批中国信用骨干企业、中国信用明星企业。
新世纪的20年里,中国种业实质性科技领先的企业屈指可数。2021年全国种企7372家,真正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97家,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不到1.5%。我国八成左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所,有九成种子企业是依靠从科研院所购买产权品种维持市场营销。
企业从科研院所购买一个品种并拥有营销权,轻而易举地就赚回了本钱乃至更多的利润。以玉米品种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单909,以2100万元转让中农良种等4家种业公司;北京市农业科学院选育京科968,以2000万元转让北京顺鑫等6家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郑单958,先后以4000多万元转让中种集团等5家公司;甘肃武威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吉祥1号,以2680万元转让敦煌种业。科企合作最终使种子企业放弃科技创新而被推向“种子营销超市”的角色。
此外,种子行业存在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偷种,偷种不如套牌。新品种刚刚审定,其亲本就可能被窃取,套牌种子随后登场。花几万元买个热销的品种权或只买个审定号就可以套牌了。品种竞争白热化,企业用尽洪荒之力开展促销种子宣传战、价格战、奖品战。
中国种业正处在历史的拐点,风险与机遇同在,若不能通过科研体制改革浴火重生,就必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
一是,种子企业必须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中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是个难迈又必须迈过的坎儿,农业科研育种研究必须自办公司或进入企业。中国种业发展完全依赖科技自主创新还要艰难地走很长的路。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执行种子法规,激励新品种培育,切实保护原始性育种人利益。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制度是防火墙,监督是灭火器。坚定地实行“公安执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品种,提升法律震慑作用,实施重大侵权违法行为入刑。只有制假贩假者感到草木皆兵的时候,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