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仁和区位于川滇交界,是生物类型较为丰富的地区,具有很大的农业发展潜力。近年来,仁和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资源比较优势,为农民打开致富门。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农业增速后劲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仁和区所辖乡镇横跨攀枝花市南北部,全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享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科学客观地了解仁和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经济学中计量分析方法对仁和区近年来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测算。为了准确衡量仁和区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对全区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多指标综合测定法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综合评价仁和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攀枝花市农牧局网站、政府公众信息网的统计资料,得到仁和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原始数据。本文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3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它把各种因素划分为一个有序层次,将同一层次元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比较,形成一定的权重数值。在两两元素比较时,采用“1-9”级及其倒数标度法判断各要素相对重要性,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用随机一致性比率CR表示,当CR小于0.10时,认为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标准值法对二级指标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确定了不同指标的标准值。
根据指标体系的测定结果,2011-2015年仁和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均大于1,达到了发达阶段的水平,但与之不相符的是在农业投入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农业产出水平的水平在2011-2013年之间呈下降趋势,虽在2013-2015年间有所上升,但上升程度并不显著。在农业投入方面,在2011-2015年间仁和区农业投入水平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1.71上升到2015年的2.19。从结构上来看,农业投入要素结构不合理,劳均耕地面积这个权重较大的指标得分值很低,2015年劳均耕地面积为0.175hm2/人,达标率仅为0.58%,与农业发达地区水平不相符。农业机械化水平虽较高,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25.39kwh/hm2下降到了2015年的22.82kwh/hm2。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这个指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从2011年开始达标率就达到233.24%,可以看出,仁和区化肥过度施用情况比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条件,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在农业产出方面,仁和区在2011年的产出水平较高,为1.22,但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3年后略微上升。从二级指标来看,在2011-2014年间,粮食单产从5445万吨下降到了5175万吨。
1.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投入的现代化表明单位面积上投入农机的数量,电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单位耕地面积动力,劳动平均用电量,单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标来衡量一国农业投入的现代化水平(见表1)。(1)农业耕种面积动力,是用来反映单位耕作面积上的农业机械化的动力使用程度。表中数据显示发展初期我国的农业大机器生产化程度不高,进入2000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动力迅速增加,年增长率均超过25%。而农机总动力由1990年的28707.7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的92410.4万千瓦,猛增了3.22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农业劳均用电量,是用来衡量每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用电量的指标,用电量的多少是农业电气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由表可见农业劳均用电量由较低到2009年以后的猛增过程,农业总用电量的增加,表明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在不断提高。(3)农业单位耕地的施肥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表征农业投入状况。表1中可见我国农业的化肥施加量也呈递增趋势,增长的显著趋势明显,年增长率为9.7%,农业化肥施用量年增长2.1倍,说明有效投入呈现不断增加之势。(4)农业有效的灌溉率,是衡量我国农业单位耕地面积上有效灌溉面积大小的重要指标,不仅用来衡量灌溉有效程度,还用来量度我国农业的水利化水平,一国的水利化水平越高,则其有效灌溉率越大,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有效的灌溉比率在逐年增加,现实情况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农业水利改善和进步。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比如,日本农民收入中的60%、欧盟农民收入中的40%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而我国农民收入中政府补贴仅不到10%,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农业科学技术化实现状况从农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即农业科技贡献率看,产值越大则说明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越高,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都在70%以上,美国的这一比率高达90%以上,我国的这一比率约为35%,主要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杂交水稻等技术水平上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技术进步的应用程度较发达国家差距大,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较低。从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指标看,指标值越高,说明农业科技人员规模越大。从图1可见这一相对数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趋势差距不大,即1990年的农业科技人员占比为36.6%,到2009年这一比值为32.48%,这一发展趋势的形成,可以给予的解释一是在农业科技人员增加的同时,我国科技人员总数也在增加,而且增长率比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高。比如,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为12.8%,科技人员增长率为56.1%。二是真正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比重在绝对下降,主要是因为农村科研环境较差,收入报酬较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所致。可见,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积累不足,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程度不高,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提供农业支持的状况分析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因此,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是强农惠农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现,用农业保险深度指标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指标为主要衡量依据。从农业保险深度指标数据看,我国对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呈递减趋势,且比率较低,由此可见,我国对农业的保障力度在逐渐下降,且保障程度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完全有农户自己经营和管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对农业保险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承保能力和认同度低,使农业保险得不到发展,同时,一旦出现理赔问题,获得的赔偿和给付不高,风险保障程度低而不到位。比如,1990年的农业赔偿金额仅为1.67亿元,2000年为3亿元,直到2007年才有显著的增加,为29.8亿元,2009年保险赔付为95.5亿元,但这些增长远远滞后于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农业保费收入的增长严重滞后于农业的增加值,使我国农业风险较大,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农业组织化程度看,农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农民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表2可见,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也呈递减趋势,从1990年的1.16%降为2010年的0.86%,但总体体现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自始至终处于较低状态。所以,我国农业发展长期缓慢,农民收入始终得不到持续增长,抗拒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以及其他经营风险的能力低,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密切相关,因此,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农业组织现代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4.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状况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是优化农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其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集中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表征农业经济结构的主要是农业增长在总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变化,农、林、牧、渔业各产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变动,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等。所以,用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的占比和农业就业比重3个典型指标表示农业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这是农业结构优化的体现,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比重在1%-2%之间,韩国为3.2%,巴西为5.1%,世界平均为3.4%相比,仍然需要不断优化。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表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业就业比重呈递减趋势,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主要是由于大机器生产替代劳动程度提高,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这一变动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趋势发展,但与发达国家10%以下的比率相比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5.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发展状况农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消费、恩格尔系数和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表征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现状,指标数值见表4。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设施农业在全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全国的设施农业规模还不够大。随着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正在朝着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方向发展[1]。在这样的情况下,设施农业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惠及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长期以来,全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人工技术干预较少,整体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全国的设施农业水平正在逐渐接近世界先进农业国家发展水平。相关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应该积极推进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趋势,不断创新升级。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模式,积极拓宽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应该对农业发展现状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从全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朝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这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设施农业与传统的农业形式相比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给予设施农业更多的扶持政策。要对政策内容进行细化,加大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补贴力度,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土地流转、技术扶持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扶,促进本地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全国目前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在动植物育种、栽培等相关方面加大科学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全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3]。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设施农业一定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全国地大物博,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区位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发展本地区的设施农业,从而降低农业发展风险,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化水平整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并没有在我国各个地区普遍使用,有些地区还存在农业主要依靠人力的现实情况,还有一些已经运用到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地区也普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农业化及自动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装备不足;科技含量较低等等一些问题。所以说,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再给农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便之处,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样,不管任何事有弊必有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哈哈,而农业又是三农中的重中之重哈哈,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量和农民收入,随着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以来,农业水平相比以前有了不小的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是决定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普遍存在科技含量较低情况,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赶不上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之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主要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再把这种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实中的农业化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准哈哈,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持续健康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哈哈,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的地区,农民有能力购买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机械,这不但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存在的现象就是农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来完成,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大概都以一万到十万之间,就算最小的也要五千左右,即使现在国家和地方对于购买机械产品有补助,但那也是九牛一毛,起不了什么太大作用,而这样的价格对于经济条件很有限的家庭来说很难愿意花那么多的钱去买,即使买了也是最便宜、质量最差的机械产品。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相比,经济较发达地区能买得起更为先进的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产品,农业生产水平也相对较高,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也就较快;而地区较偏远、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在不同区域的使用会存在不同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水田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低。每年我国稻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目前为止,我国种植水稻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机械及自动化产品很少有适用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南方一些地区出现土地抛荒现象,这和机械化水平较低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农作物来说,收货机械化是农作物需求最大的一类,而对于南方来说,在施肥、播种、收割等方面机械化水平都还存在欠缺的问题,有的机械化产品还存在一定缺陷,这对农作物生产及收割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由于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的缺陷,直接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很难发展机械产品,随着近些年来承包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对于机械化的标准也有了更高要求,以往小型机械化设备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情况,如果仅仅依靠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企业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更应该考虑吸引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如果能有政府对机械化产业的大力投资,那将会使机械化产业发展更加有保障。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发展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的同时,也应走节约、绿色化道路。机械使用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多使用低消耗、高效率的机械设备,对于农业使用的机械化及自动化设备要懂得循环利用,对于以后生产的机械化设备更要注重走环保型道路,为以后的使用提前做好基础准备。在发展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的同时做到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要求,这也是我国机械化未来发展的趋势,研发制造更先进完善的农业机械设备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发展的同时更要同时做到节约、绿色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机械产品的发展也将运用到计算机与电子技术,这对机械产品的研制与发展会带来空前的发展空间,小型、微型芯片的出现也将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更大空间,电子设备的完善将会带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能适应更多的不利环境,也会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
农业是我国“三农”中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帮助,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还尚存一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农业机械化设备也有了更高要求,以满足现在农业的需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会更加完善。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紧缺,必须走节约资源、集约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设施农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提高了水土及光热资源利用率,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论述了设施园艺的发展趋势。
设施园艺是指利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因素,完全或部分地摆脱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制约,使植物获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延长生产季节、获得最佳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园艺是把生物技术、农业工程和环境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植物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从而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集约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21 世纪以来,由于设施园艺不断利用先进设备、仪器、技术、成果和新材料,逐步体现出环境可控性、效益高效性和土地高效利用、节水省力、美化环境、造富于民等特点,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倍受生产者和农民的欢迎。[1]近年来,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
我国设施栽培历史悠久,但现代设施栽培起步较晚,我国现代温室和塑料大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耗能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园艺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湖,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目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映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拥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我国预计2010~2011年,设施栽培面积将达到167万hm2,2030~2031年将增至200万hm2以上。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个别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由于大型温室具有投资少、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室内温度相对稳定、日温差较小,便于环境控制等优点,因此,设施园艺温室类型有向大型化、超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温室单栋规模将会从几公顷发展到几十公顷以上。随着温室大型化的发展,对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和设备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控制系统、栽培管理技术、环境因子采集自动化等现代技术装备将会成为未来设施园艺研究的重点。
1979-1994年,我国从荷兰、美国等引进现代化温室面积约30余hm2,全国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约为50hm2。[2]而1995~1999年间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就达200hm2,据了解还有大量的引进计划待执行,全国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约为400hm2。5年间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增长8倍。
大型温室设施具有投资省、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室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优点,因此,设施园艺发达的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温室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温室园艺的核心是能够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进行有效地控制,创造出适于作物生育的最佳环境条件,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要做到栽培环境全自动控制,还要与市场、气象站、种苗公司、病虫害测报等相连接,进行产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情报和确切的决策依据。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温室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得到广泛重视,设施栽培产品及对环境的无污染化成为必然。设施园艺在都市美化绿化、环境保护、园艺健康、休闲观光等方面将会得到蓬勃发展,将在提高社会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的贡献。
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部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正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设施园艺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且,设施园艺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重要途径,并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将为世界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摸清家底,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预测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2.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农区家庭养殖方式,不仅是生产生活环境的问题,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即使朴实的村民能够忍受长年累月的气味和粪便污染,但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却难以满足。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房前屋后的家庭养殖及放养已经没有扩大生产所需要的空间,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饲养场地扩大畜禽生产,增加出栏量,提高收入。3.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在过去几年间,“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接连不断,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传统养殖方式下,利润追逐和道德法律冲突问题频频发生,加之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不能保证上市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关键词:中部六省 “四化”发展效率 发展协调度 Malmquist指数法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以下简称“四化”) 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机制,如何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关系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局。自2004年,国家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形势迅猛,但各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一,城镇化等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一,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关注国家战略规划区内“四化”增长的动态效率及其发展的协调程度,对于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1950年就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工业化起步,到农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逐步推进,在国内“四化”蓬勃发展的势头下,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组合的“两化”、“三化”的研究上,内容上突出表现在对其的概念及发展机理的研究,为“四化”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三化”内在机理研究上,他们普遍认为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并加速发展起来的,但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又对带动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阳立高、廖进中(2009)运用1983-2006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数据指标,实证分析了“三化”的经济拉动作用。王贝(2011)利用我国1995-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呈反向变动趋势。贾云则运用我国1984-2010年的数据,利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脉冲函数进行了分析,认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影响效果差异明显;在不同滞后期存在单项关系,不具有因果关系;周战强、乔志敏(2012)则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分析我国1978-2010年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此外,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2013)则利用江苏省1990-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该省“三化融合”的问题,他们认为江苏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
事实上,自“四化”协调发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对“四化”的研究日渐丰富。但是,鲜有就“四化”协调同步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而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暴露“四化”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文研究的是中部六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效率及协调度,对于“四化”协调发展效率采取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方式――Malmquist分析法进行分析,“四化”协调度主要采取的是HR模型来测度。
Malmquist 指数是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DEA模型中测度动态生产指数的重要方式,由于基期指数更容易测度生产指数的动态效果,本文主要考虑基期指数来改进Malmquist指数。考虑在时间t(t=1,2,…,T)内,生产单元m(1,2,…,M)有n(1,2,…,N)种投入xm(xm∈R+N),并产出ym(ym∈R+S),对应t时期的投入产出矩阵可以分别表示为XtN×M 、YtN×M ,对应的投入向量、产出的量分别为X 、Y 。在满足标准假设(非空、闭合、可自由处理以及凸集)的情况下,我们假定生产技术为At ,那么在考虑技术因素的情况下,投入产出集为:At (xt)={yt:yt(xt)},假定σ为达到生产前沿面时产出要素的增加比率,则(xt,yt)在跨期内的产出距离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GAP、TE、TBL分别表示的是在单一观测值的最佳实践缺口水平、技术效率、技术领先变化。当GAP>
1时,说明同期标杆技术在(t+1)期间内的(xt+1,yt+1/Dt+1(xt+1,yt+1))比在t时期内的(xt,yt/Dt(xt,yt))更加接近于跨期标杆技术,反之相反,为此,Fare et al.将GAP>
1的情形视为技术进步,反之视为技术衰退。
为了科学地衡量“四化”发展的协调度,依据薛红霞等在衡量城乡协调发展时运用的方法,建立HR模型:
在上式中,HRit表示协调度,Sit表示动态效率值的标准差,Ait表示动态效率值的均值,Sit/Ait为变异系数。由于动态效率值的标准差,而均值 ,其中,n=4,因此,可以将上式改写为:
在上式中,HRit∈[0,1],HRit1,说明“四化”协调度越好,反之,越差。参考赵鉴华等人对GTFP的分类标准,以及薛红霞等对HR的分类标准,在结合本文实际的情况下,将中原经济区各省份的“四化”协调增长水平分为6类,并标记为CODFit,详细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依据十新四化标准及现有文献中对“四化”建设的研究情况,结合DEA-Malmquist指数计算的要求,本文以建立了四化动态增长的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中,产出指标主要以相应行业的产出增加值来计算,投入指标主要依据劳动力(L)、资本(K)、科技(T)来侧重选取,具体的测度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区内各省份的统计年鉴(2000-2012),获取的面板数据进行动态增长率的测度、以及协调度的测度。
1.中部六省“四化”效率水平测度及评价。采用Tim Coelli的DEAP2.0软件,可以得出省级面板数据的发展效率Malmquist指数,如表3、表4所示。从总体上看,“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中部六省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下降2.7%、6.1%,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上涨2%、16%。可见,在考察期间内,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处于下降水平,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处于上升水平。
从动态发展效率分解效果来看,2000-2012年间技术进步效率下降9.1%,是中部六省城镇化效率下降2.7%的重要因素,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均有小幅上升的趋势。在信息化动态效率分解中,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下降2.4%、3.8%、0.6%、 1.7%,也即中原经济区整体信息化动态发展效率有下降的趋向,考察期间内整体下降6.1%。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分别下降0.5%、0.8%,工业化动态发展效率下降 0.3%,下降幅度较小。农业现代化动态效率分解中,纯技术效率略微下降,幅度为0.5%,由于技术进步效率上升明显,从而导致农业现代化效率上升16%,具有较快上升趋势。
2.中部六省“四化”发展协调度测度及评价。据表1所示的“四化”效率增长划分标准,为了剔除综合效率的影响,对于“四化”效率的测度采取逐年测度的方式进行,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本文仅以2012年的测度结果,对中部各省份的“四化”效率增长类型进行分类,如表5所示。
整体而言,在2001-2012年间,中部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大部分位居等级3以下,也即处在协调且低效增长的阶段,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相对较好,安徽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上升较为突出,而山西省和湖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尚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各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安徽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4、2004-2006、2006-2009、2009-2011四个阶段,其中,2004-2006年,该省“四化”发展连续三年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自2009年开始,“四化”发展协调度显著提升,该省增长速度基本处于弱增长状态,势头良好;河南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5、2005-2009、2009-2011三个阶段,“四化”发展协调度起伏较大,大部分时间内该省“四化”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内,但“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无增长或弱增长状态;山东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3、2003-2007、2007-2011三个阶段,大部分时间内该省“四化”处于协调发展的阶段,但是有趋向不协调的势头,“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弱增长的状态;湖南省“四化”发展协调度总体看来稳中趋升,其中2002-2004年间“四化”发展得到了较好的协调,但其增长速度却一直停滞不前,2005-2007年间其微弱的协调性再次被打破,“四化”发展的不协调性问题凸显,直到2008年开始,该省转变发展方式,使得“四化”发展得到了较好的调整,且“四化”发展的协调度正在逐步提升,但在其发展增长的速度却未见显著改善;山西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4、2004-2006、2006-2009、2009-2011四个阶段,其中,自2008年,该省“四化”发展有趋于不协调的趋势,且“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无增长状态;河北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3、2003-2005、2005-2007、2007-2009、2009-2011,周期频率是2年,在考察期间内,该省“四化”协调度数值整体较低,自2009年开始,该省“四化”发展有趋于协调的趋势,但“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弱增长的状态。
第一,从“四化”发展效率来看,从总体上看,中部各省份“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中部六省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下降2.7%、6.1%,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上涨2%、16%。可见,在考察期间内,中部六省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处于下降水平,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处于上升水平。第二,从“四化”发展协调度来看,整体而言,在2001-2012年间,中部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大部分位居等级3以下,也即处在协调且低效增长的阶段,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相对较好,安徽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上升较为突出,而山西省和湖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仍然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扩大城镇化规模,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规模效应不足,技术进步效率不足是中原经济区各省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河南省、安徽省等省份,为此,必须加大城镇化的发展规模,发挥城镇化建设的规模效应。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化发展的资金规模,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化发展的地理规模,不断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通过转移、转置,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广度。此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深度,突出表现在“去空心化”,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通过产业融合,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具体表现在要以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支持,不断提高城镇化地区的产业深度。
其次,加大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不足,是中原经济区各省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为此,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通过股权融资、众筹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来孵化科技创新产品,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包括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扶持等政策,通过减低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负担,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等措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其中,在老工业省份,如河南省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为契机,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
1.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2.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3.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4.阳立高,廖进中.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5.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
6.周战强,乔志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7.赵鉴华,木克热木・米力克,徐艳梅.我国各地区FDI引进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管理评论,2013(4)
8.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9.蓝庆新,彭一然.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10.朱宇.51.27%的城镇化率是否高估了中国城镇化水平:国际背景下的思考[J].人口研究,2012(2)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畜牧业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1979年泰国正大于深圳建立我国首个饲料厂,这也是第一个畜牧业外资企业,其诞生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展现出我国畜牧行业的勃发生机。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的引航者,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很多中国优秀的畜牧工作者。这30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经济腾飞和经济制度转型的重要阶段,奠定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繁荣的基础。畜牧业发展也由原先的小农经济转变为散户养殖模式,其中部分散户养殖企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主体是个体养殖散户,在实际的生产环节中属于最底层的生产者,是农业的劣势群体。在畜牧业发展中,从长远角度分析,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后续发展,产生恶性竞争以及无序的状态,使得畜牧产业市场价格无规律波动,上源环节的竞争压力大,最终导致养殖户效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小农经营为主,经营理念落后,养殖效率低下,整体的产值增加低效。畜牧业大格局不均衡发展,小布局构造不合理,几乎未见地域性的防疫措施,作为消费品的畜牧业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目前畜牧管理机构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收取各种费用,在享受到切实利益的同时,并没有履行其应尽的政府职责,更没有起到其必要的防疫管理以及规划指导的作用。一些养殖户只重视短期效益的获取,在经营中容易出现大众化的跟风现象,造成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养殖成本持续上升,养殖密度大且养殖区域非常靠近,更有一些黑心养殖户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顾疫情的突生,将会给现有的畜牧业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