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牡丹区都司镇郭塘坊村,在社区文化广场,树木参差有序,凉亭典雅别致,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郭塘坊村的田野里,生机盎然,数百亩田畦里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场面十分壮观。大棚前,农户们正在忙碌地将新鲜蔬果一一装筐,等待客商们过秤后,一辆辆载满蔬果的大货车便驶向了全国各地……
近年来,郭塘坊村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着力推进蔬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产品绿色化的集约发展,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农业振兴之路。
“我承包的大棚主要种植南方品种的水果,有火龙果、四季梨等,这个地方靠城区比较近,附近没有工厂,种的蔬果质量有保证,销路非常好。”今年35岁的高星是来自四川的一名“新农人”,大学毕业后,她通过亲戚了解到郭塘坊村是有名的“蔬菜村”,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便毅然放弃高薪工作,投身农村当了一名职业农民。
在郭塘坊村,不仅年轻人可以承包大棚,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能承包大棚种果蔬,收入更是翻了番。今年61岁的郭合芹,2020年和老伴一起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当年就挣了6万多元,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富裕户。“俺村种植果蔬有专门的技术员和配套服务,大棚种植不用愁。”郭合芹说。
名声在外的郭塘坊村,吸引了众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前来加盟,牡丹区本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在该合作社的21个大棚内有黄瓜、西红柿、葡萄、韭菜、草莓、辣椒、火龙果等果蔬品种。“我们注册了‘本然缘味’商标,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本然种植基地负责人王茂先说,“这些大棚都是经过测土配方和土壤净化的,所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味道纯正,保证质量。”
在郭塘坊村大棚果蔬苗栽植和成熟采摘的农忙时节,当地及周边群众在此务工者达200余人,累计农忙时间在3个月左右,仅此一项就带动从业者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目前,郭塘坊村40%以上的土地都流转种植了果蔬,村里的这些大棚年总收入超过500万元。全村有一半群众种植大棚蔬菜。”村党支部书记王思东告诉记者,郭塘坊村种植大棚蔬菜始于1998年,目前村里的蔬果大棚已发展到170个,占都司镇总量的70%以上。
如今的郭塘坊村,一处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一家家专业种植合作社、一批批致富带头人的出现,不仅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道路,也使蔬菜种植成为振兴农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