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 (中国大陆) - 官方网站

中国中药杂志·米乐 - M6 | 中国官方网站

13564950887

新闻发布 分类
中国中药杂志发布日期:2024-08-03 浏览次数:

  香豆素是一类以苯骈α-吡喃环为母核的天然产物,许多香豆素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菌、抗炎、抗肿瘤、抗凝血、抗骨质疏松、杀虫等,在医药、农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香豆素衍生物的开发利用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香豆素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文综述了目前已报道的香豆素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关键酶,如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 CYP450)、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 PT)、UDP-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transferase, UGT)等,并对其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等方面的药理活性进行系统总结,期望为香豆素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及其药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提供参考价值。

  穴位给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将药物贴敷于穴位皮肤上,通过刺激经穴与经络传导,发挥穴位与药物的双重治疗作用。穴位给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与传统口服与注射给药不同,其通过皮肤途径吸收药物,有效规避药物经肝脏首过效应及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穴位与药物透皮吸收情况是影响穴位给药疗效的主要因素,而近年来对于穴位贴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临床疗效的评价,缺乏经穴、药效因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该文通过对穴位贴敷给药的机制、作用评价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探讨穴位给药的作用机制,并评价其临床应用疗效、体内外经皮渗透情况,分析穴位贴敷给药的应用现状,包括穴位选择、贴敷剂型、贴敷时间以及经穴吸收等,以期为穴位给药产品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思路与参考。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后期导致心脏损伤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凋亡等多种异常改变带来的代谢紊乱、心肌细胞Ca~(2+)转运缺陷和心肌纤维化等,且目前临床中缺乏特异的诊治方法。自噬作为高度保守的清除机制,可以清除蛋白质、受损细胞器或外来有害物质,转为能量和基础氨基酸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自噬的抑制会使得细胞有害代谢产物堆积,自噬的过度激活会导致正常细胞结构的破坏并造成细胞死亡。长期高糖状态会破坏心肌细胞自噬水平,加剧DCM的发生发展。自噬对细胞的保护或危害作用,与中医正邪理论环环相扣。生理状态下自噬对细胞内物质的清除和有益细胞生存物质的生成,是抑制邪气扶助正气的表现,故体健。疾病初期,自噬的受损无力清除垃圾物质,则邪气盛;疾病后期,自噬的过度激活破坏正常细胞,则正气愈虚。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近几年的研究已证实,中药单体或中药复方可以促进自噬水平的恢复,维持线粒体、内质网稳态,减少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症和凋亡的发生,以防治DCM。该文对自噬与DCM的关系及中药干预自噬治疗DCM作一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DCM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方法。

  利用Origin2022pro、PAST4.09、GraphPad和ArcGIS等软件,从资源数量差异、分类群差异、科属差异、地域性差异、时空性差异5个维度,分析吉林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大数据,充分阐明吉林省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该文研究表明吉林省现有药用植物2 241种,隶属于243科881属,有20个优势科、3个优势属。东部山区有药用植物1 901种,隶属于227科778属;中部山区半山区有1 503种,隶属于225科690属;西部平原区有811种,隶属136科436属。吉林省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呈现东高西低走势,资源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区域间药用植物类群的数量优势具有显著性差异,西部中部东部,类群种类丰富度大小为东部西部中部,中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结构与东部、西部地区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西部和东部地区间物种多样性结构差异较大。第四次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相对比,物种数量增加了1 417种、减少了580种、共有824种,说明吉林省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显著,其变化原因需深入探讨。该文阐明了吉林省药用植物资源本底与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为我省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探讨太空环境对葛麻姆Pueraria montana的诱变效应,筛选出生长状态佳、异黄酮成分含量高的优良种质,实验对79株航天葛麻姆和10株对照葛麻姆进行农艺性状观测、花朵异黄酮成分与AFLP荧光分子标记,用Excel 2019、SPSS 25.0、NTSYSpc-2.11F、Popgen 32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聚类。结果表明,航天组的叶片毛姿态与花结构等2个性状发生变化,数量性状的CV、H′均高于对照组,聚类后有5株航天葛麻姆分出。航天组共有10株葛麻姆花的6″-O-木糖鸢尾苷与鸢尾苷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总量均超过11%,聚类后共有9株航天葛麻姆分出。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9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位点数共1 62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平均值为83.3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192 2、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0.305 2,聚类后有4株航天植株分出。综合筛选结果,航天组30号、66号、89号葛麻姆受到太空环境的诱变作用较大,主要表现为生长状况更佳、花朵异黄酮含量更高,且30号有花结构变异、花重达到对照组2倍,可作为后续试验的重点研究材料。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 LecRLK)是一类带有凝集素保守域的植物激酶,在植物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工业Cannabis sativa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植株,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医药等领域。对工业LecRLK家族进行全基因组水平筛选以及表达分析,为工业LecRLK家族功能分析提供科学参考。因此,该研究基于BLAST和HMM方法最终在工业全基因组上共鉴定到93个LecRLKs,其中包括69个G型,23个L型和1个C型。随后对家族成员进行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揭示了工业LecRLKs家族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对家族成员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显示家族成员受到激素和逆境响应的调控。表达分析则显示部分家族成员在根中有较高表达,可能参与抗逆过程;另一些成员在雌花中高表达,可能参与雌花发育。该研究为LecRLKs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表达分析筛选了可能参与工业抗逆候选LecRLKs成员,为将来工业抗逆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Trihelix转录因子的功能使其在许多非生物逆境胁迫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为参与低温、干旱、洪涝、盐碱、脱落酸、茉莉酸甲酯等众多非生物胁迫的信号途径。然而目前对人参Trihelix基因家族的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从人参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筛选出41个Trihelix基因家族成员,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家族成员理化性质、顺式作用元件、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定位与非生物胁迫诱导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人参Trihelix家族成员85%定位于细胞核中,Trihelix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在Trihelix的启动子区域鉴定出了与低温、激素响应、生长发育等多种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调节元件。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和人参进行种间的Trihelix转录因子共线性分析发现人参与拟南芥之间共有共线号染色体不存在共线性基因对。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基因GWHGBEIJ010320.1在低温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上调,显著响应低温胁迫。该研究为今后探讨人参Trihelix转录因子在人参非生物胁迫以及人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芪参益气滴丸(QSYQ)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已有较好研究基础,但发挥治疗作用的配伍机制还有待深入解析,该文旨在探究QSYQ治疗心肌缺血的配伍机制。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获得该方吸收入血成分;利用TCMSP、TCMI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并筛选入血成分的靶标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获得心肌缺血相关的疾病蛋白;利用在线、STRING和Cytoscape 3.9.1得到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获得该方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作用通路并绘制可视化网络图;基于“成分-靶点”“药材-通路”及“PI3K-AKT”特征通路分析配伍机制,并采用分子对接进行验证。该文获得QSYQ吸收入血成分42个,成分靶点556个,疾病靶点1 980个,核心靶点69个,核心成分15个;该方可通过调控MAPK1、RELA、SRC、JUN、STAT3等蛋白,作用于HIF-1、PI3K-AKT、Toll-like、MAPK、VEGF等信号通路来发挥心肌缺血治疗功效;“成分-靶点”与“药材-通路”互作网络图在靶点与通路层面初步阐释了该方4味中药的协同情况;PI3K-AKT特征通路表明,君药黄芪与臣药丹参可调控该途径中的大部分靶点,佐药三七在IL6、AKT蛋白协同黄芪与丹参,使药降香在AKT、RXRA蛋白起调和作用,诸药共同作用于AKT、RXRA、NFKB等蛋白协同调控细胞的存活,进而起到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分子对接表明氢键和疏水作用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形式,也验证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合能分布情况。该文从药材、成分、靶点、通路多维度解析该方的配伍内涵,为QSYQ作用机制及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E)和分子对接表征银杏叶提取物(GBE)的苦味呈味物质,并探究其与苦味功效的关系。首先采用UPLC-Q-TOF-MS~E对GBE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鉴定出61个化学成分,将这些化学成分与苦味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出26个呈苦物质,主要为黄酮类成分;采用感官和电子舌苦味评价技术验证GBE总黄酮是主要的呈苦物质,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最后以呈苦物质为研究对象,进行网络药理学预测与分析,并探究了呈苦物质作用靶点与苦味功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呈苦物质作用的关键靶点为CYP2B6、ALOX15和PS2等,并且呈苦物质可能通过作用于相关疾病靶点而发挥苦味功效,即GBE呈苦物质是苦味功效的物质基础。综上,该研究表明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呈苦物质的筛选具有指导作用,GBE的呈苦物质具有苦味功效,为今后中药的“味-效”关系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Orbitrap-HRMS)联用技术对灵芝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代表性化学成分的裂解规律,并对灵芝潜在作用于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靶点的抗肝纤维化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初步鉴定出灵芝醇提物95种化学成分,包括灵芝酸类24种、灵芝烯酸类9种、赤芝酸类13种、丹芝酸类3种、灵芝内酯类1种、其他三萜类成分40种、脂肪酸类成分4种、其他类1种,并分析了其裂解规律。如灵芝酸、灵芝烯酸类成分的结构特征以C30为骨架,含有游离的-COOH及-OH,易失去H_2O、CO_2分子形成碎片离子,D环多为五元环,易发生断裂;赤芝酸类成分属于C27骨架的羊毛甾烷型,与灵芝酸类成分相比其侧链结构变短,由8个碳减少为5个,同灵芝酸类含有常见的游离-COOH、-OH,容易失去H_2O、CO_2分子。通过选取已报道的6种FXR受体激动剂组成训练集,建立基于FXR配体的药效团模型,以鉴定出的95种灵芝化学成分与药效团进行匹配,通过测试集分子对模型进行验证,选出最优药效团模型02(敏感性=0.750 00,特异性=0.555 56,ROC=0.750)用于对灵芝化合物库的虚拟筛选,经匹配筛选得到31种潜在的可用于激活FXR的灵芝活性成分,随后ADMET预测结果表明灵芝酸H和赤芝酸J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低于90%,且无肝毒性,可作为FXR激活剂开发单用或联用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药物。

  探究良方温经汤调控卷曲螺旋卷曲螺旋结构域4(CHCHD4)表达干预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乏氧环境的机制。冰水浴法制备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EM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良方温经汤低、中、高(4.7、9.4、18.8 gkg~(-1))剂量组及少腹逐瘀汤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4周。造模期间进行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及涂片,并通过激光散斑衬比成像(LSCI)检测耳部及子宫血流,以判断寒凝血瘀证候情况;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卡尺测量异位病灶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HCHD4、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定位与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HCHD4、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行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原代培养,构建CHCHD4过表达质粒,转染建立CHCHD4过表达ESCs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HCHD4过表达组、CHCHD4过表达+空白血清组、CHCHD4过表达+良方温经汤血清组,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HCHD4、HIF-1α蛋白的表达;并检测葡萄糖消耗量及乳酸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造模大鼠出现精神萎靡、饮食饮水减少、动情周期紊乱,耳部及子宫微血管血液循环受阻等寒凝血瘀证候表征。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异位病灶隆起,CHCHD4、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寒凝血瘀表征均有改善,异位病灶面积显著缩小(P0.05或P0.01),CHCHD4、HIF-1α mRNA与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在细胞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HCHD4过表达组CHCHD4、HIF-1α蛋白表达、葡萄糖消耗量、乳酸水平、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与CHCHD4过表达组相比,空白血清组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良方温经汤血清组CHCHD4、HIF-1α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或P0.01),葡萄糖消耗量、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1)。由上可知,良方温经汤对寒凝血瘀型EMs的治疗作用与降低CHCHD4表达,进而改善异位病灶及异位ESCs乏氧有关。

  在明确雷公藤红素(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小鼠杏仁核(AMY)及中缝背核(DRN)mRNA表达异同基础上,进一步揭示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中枢炎症的药效靶标群。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Chow)组,肥胖-抑郁共病(COM)组,CEL低、中、高剂量(CEL-L、CEL-M、CEL-H,0.5、1.0、2.0 mgkg~(-1))组。Chow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结合潮湿垫料慢性应激。饲养10周后灌胃给药3周,然后取Chow组、COM组和CEL-H组小鼠的AMY及DRN进行转录组分析,并将2个核团的目标差异基因以Venn图取交集。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以DAVID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明确CEL调控AMY、DRN的核心靶点。在独立样本中,通过qPCR对上述交集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EL调控AMY及DRN的共有基因为趋化因子家族Ccl2、Ccl5、Ccl7、Cxcl10、Cxcr6和Hsp70家族Hspa1a、Hspa1b及Myd88、Il2ra、Irf7、Slc17a8、Drd2、Parp9、Nampt。GO分析显示,前五位节点Ccl2、Cxcl10、Myd88、Ccl5、Irf7均参与免疫-炎症调控(P0.01)。独立样品qPCR结果显示,在AMY中,与Chow组相比,COM组趋化因子家族、Hsp70、Myd88、Il2ra、Irf7、Slc17a8、Parp9、Nampt表达显著上调,Drd2有降低的趋势;与COM组相比,CEL-H组上述病理变化显著改善。在DRN中,与Chow组相比,COM组趋化因子家族、Hsp70、Myd88、Il2ra、Irf7、Parp9、Nampt表达显著下调,Slc17a8表达显著上调;与COM组相比,CEL-H组Cxcr6、Irf7、Drd2表达显著上调,Slc17a8表达显著下调。在AMY及DRN中,CEL对Irf7的表达抑制及激活均呈现剂量依赖性(R~2分别为0.709 8、0.917 2)。上述研究结果显示,CEL可通过调控相同靶标蛋白的双向表达,干预肥胖-抑郁共病小鼠AMY的免疫激活及DRN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有效改善神经炎症。

  探讨人参皂苷Rg_1(GRg_1)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SALI)的干预疗效与作用机制。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SALI小鼠模型,随机分组给予GRg_1干预,记录存活与体质量变化情况,小鼠无创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肺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损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炎症因子含量与表达,流式细胞术、TUNEL染色等检测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qRT-PCR检测凋亡相关分子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与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线)、C/EBP同源蛋白(CHOP)的活化表达情况。此外,利用脂多糖(LPS)体外诱导小鼠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给予内质网应激激动剂衣霉素(TUN)验证GRg_1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GRg_1干预可提高CLP小鼠生存时间,减缓其体质量下降,改善其受损的肺功能指标。同时,与模型组相比,GRg_1给药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降低,肺组织湿干比和肺泡灌洗液蛋白含量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肺组织中上述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下降,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下降,caspase-3、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PERK、eIF2α、ATF4、CHOP活化及表达下调。体外结果显示联合TUN后,GRg_1降低凋亡细胞比例、下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被抑制。综上,GRg_1可减少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肺部炎症渗出,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可能与PERK/eIF2α/ATF4/CHOP通路相关。

  探究珠子参总皂苷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增殖、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珠子参总皂苷中皂苷的含量;分别运用CCK-8、DAPI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珠子参总皂苷对HeLa细胞活力、细胞核形态变化、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eLa细胞中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9(cleaved caspase-9)、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3(cleaved caspase-3),自噬相关蛋白苄氯素1(Beclin-1)和SQSTM1(p6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珠子参总皂苷的得出率、皂苷质量分数分别为6.3%、78.3%;珠子参总皂苷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P0.001),影响HeLa细胞核形态,阻滞HeLa细胞G_0/G_1期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且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进一步发现珠子参总皂苷可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和自噬相关蛋白p62的表达(P0.05),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P0.01),促进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简称p38)/p38、p-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JNK、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水平(P0.05),对p-ERK/ERK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珠子参总皂苷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JNK和p38信号通路,抑制HeLa细胞自噬,促进其细胞凋亡,表明了珠子参可能具有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

  研究怀中1号地黄中2-phenylethyl-beta-glucopyranoside(Phe)对低氧诱导肺动脉高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波生坦组(100 mgkg~(-1)),Phe低、高剂量(20、40 mgkg~(-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在10%的低氧环境中连续造模5周,并在第3周开始灌胃给药14 d,探究各组小鼠心肺功能、右心室压力、咳喘指数、肺部损伤、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免疫细胞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缺氧诱导因子(hypoxic inducible facter, HIF)-1α通路相关蛋白或mRNA水平。接着进一步采用缺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 PASMC)合并PI3K激动剂(740Y-P)对Phe干预肺动脉高压的机制进一步探究。结果显示Phe可显著提高肺动脉高压小鼠的心肺功能,降低右心室压力、咳喘指数及肺部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 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p-mTOR)入核水平,抑制HIF-1α和PI3K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并维持小鼠机体免疫细胞稳态。进一步的机制探究中发现,Phe显著降低缺氧诱导PASMC的细胞活力与迁移能力,减少HIF-1α和PI3K蛋白表达及p-Akt、p-mTOR入核水平,且此作用可被740Y-P阻断。因此,推测Phe可通过减轻肺组织氧化应激失衡与凋亡,调节免疫水平来发挥抗肺动脉高压作用,其机制可能和调控PI3K/Akt/mTOR/HIF-1α通路有关。该研究以期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药物参考及研究思路。

  研究复方守宫散(Compound Shougong Powder, CSGP)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是否与上皮间充质转化信号通路有关。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BT-549)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复方守宫散含药血清,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MTS)法检测复方守宫散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EdU染色检测复方守宫散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复方守宫散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守宫散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RNA测序技术阐明其机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锌指转录因子(Slug)、蜗牛家族转录抑制因子(Snail)、波形蛋白(Vimentin)、扭曲基因(Twist)、E盒结合锌指蛋白1 (Zinc finger E-box-Binding homeobox 1,Zeb1)、E盒结合锌指蛋白2(Zinc finger E-box-bin-ding homeobox 2, Zeb2)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lug、Viment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复方守宫散干预后,MDA-MB-231、BT-549细胞增殖明显减少,凋亡率显著升高,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转录因子Slug及Vimentin表达水平显示降低。综上所述,复方守宫散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进而抑制三阴性乳腺癌恶性进展。

  通过大鼠体内实验探讨培土益肺颗粒抑制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作用机制。将5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与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通过经气管滴注5 mgkg~(-1)博莱霉素(BLM)法制备IPF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培土益肺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造模24 h后,培土益肺颗粒治疗组和阳性药组分别灌胃给药,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21 d后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B)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二者磷酸化蛋白和螯合体1(p62)等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苄氯素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LC3B)、p6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eclin-1、LC3B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胶原沉积不明显,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肺泡间隔增厚,有明显的炎性改变和胶原沉积;与模型组相比,培土益肺颗粒组和吡非尼酮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明显改善,炎症及胶原沉积明显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p62及其mRNA、 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eclin-1、LC3B及二者mRNA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组和培土益肺颗粒高、中剂量组肺组织中p62及其mRNA、p-Akt、p-mTOR表达显著降低,Beclin-1、LC3B及二者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以上说明培土益肺颗粒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提高肺组织内自噬水平延缓IPF疾病的发展。

  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

  该研究通过颈背部注射D-半乳糖(200 mgkg~(-1))6周构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N)组、模型(M)组和七味癸宝颗粒组(A组,12.87 gkg~(-1)),从造模第11天开始,A组在每天造模的基础上用七味癸宝颗粒进行灌胃治疗32 d, M组和N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探讨七味癸宝颗粒治疗POF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M组小鼠双侧卵巢湿重降低,血清中LH和FSH水平升高,E_2和PROG水平显著降低;服用七味癸宝颗粒治疗后,与M组相比,A组小鼠双侧卵巢湿重明显升高,血清中FSH和LH水平明显降低,E_2水平明显升高。代谢组学分析发现N组和M组小鼠之间共鉴定出来55个差异代谢物(与N组相比,有14个上调,41个下调);在M组和A组之间共鉴定出82个差异代谢物(与M组相比,有56个上调,26个下调),其中有5个代谢物变化趋势与N vs M组一致。在排除这5个代谢物后,着重关注七味癸宝颗粒干预后发生变化的77个代谢物。主要涉及组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其中,肌肽、1-甲基-L-组氨酸、咪唑乙酸、胆碱、L-苏氨酸、β-羟基丙酮酸、磷脂酰胆碱和3-磷酸甘油为这3条代谢通路中的主要差异代谢物。所以,七味癸宝颗粒可能通过调节小鼠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等对POF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探讨天麻钩藤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采用组织贴块法进行原代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α-actin免疫细胞荧光法鉴定VSMC,AngⅡ110~(-6) molL~(-1)作为刺激因子,天麻钩藤饮灌胃Sprague Dawley(SD)大鼠制备药物血清;将大鼠VSMC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cell counting kit-8(CK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溴脱氧尿苷(BrdU)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VSMC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的活性;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荧光强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VSMC中PTEN诱导假定激酶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帕金蛋白(Parkin)、p62及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天麻钩藤饮含药血清在8%质量分数下干预48 h后可显著抑制VSMC生长;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活性及迁移数量明显增加,SOD、CAT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ROS荧光强度显著增强,PINK1、Parkin及LC3-Ⅱ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6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VSMC增殖活性及迁移数量均明显降低,SOD、CAT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下降,ROS荧光强度显著减弱,PINK1、Parkin及LC3-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6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与中药组比较,加入线-MA可阻断天麻钩藤饮含药血清干预VSMC增殖迁移、线粒体自噬及氧化应激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线/Parkin信号通路有关。

  研究桐桔梗在大鼠血浆、尿液、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揭示其体内代谢途径及代谢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及质量亏损过滤(MDF)技术对桐桔梗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系统表征与辨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 1.7μm),以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质谱负离子模式下对生物样品进行分析。从灌胃给予桐桔梗提取物的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检测到12个皂苷类原型成分和27个代谢产物,其中血浆检测到11个原型成分和9个代谢产物,尿液检测到11个原型成分和8个代谢产物,粪便检测到10个原型成分和20个代谢产物。进一步研究表明,桐桔梗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乙酰化、逐级水解脱糖、葡萄糖醛酸化等。该研究为阐明桐桔梗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病-方”互作网络探索尪痹片干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临床优势分期及潜在作用机制。首先,基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并结合中医证候本体及多维定量关联计算平台(SoFDA)分别收集KOA发作期、缓解期和康复期3个临床分期及尪痹片相关症状及基因集,同时基于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 2.0)收集尪痹片所含成分候选靶标谱,分别获得疾病靶标分子库和方药候选靶标集。其次,采用Jaccard和余弦相似度分别对“药物治疗与疾病临床症状”“药靶与疾病基因”“富集通路”间相似度评价,在尪痹片干预KOA“病-方”互作关联网络构建与分析后,提取方药干预不同临床分期网络,挖掘其作用特点。最后,采用脂多糖(LPS)诱导SW1353细胞考察方药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基于SoFDA收集到KOA发作期、缓解期和康复期及尪痹片临床治疗症状及基因92/3 921、138/3 708、139/3 800、196/3 946个,基于ETCM 2.0得到260个尪痹片所含化学成分预测靶标集。“疾病分期-药物”对应性评价发现,尪痹片与KOA缓解期在“药物治疗与疾病临床症状”“药靶与疾病基因”“富集通路”3个层次具有最高相似度,其次为康复期;网络构建分析发现,尪痹片的核心效应靶标共同矫正不同分期机体“免疫-炎症”失衡,并发挥镇痛和骨保护作用,缓解膝关节疼痛、关节肿胀、酸痛、乏力、功能障碍等症状。在KOA发作期和缓解期方药核心效应靶标尤其发挥抗氧化作用,在康复期方药核心效应靶标发挥调节物质与能量代谢紊乱及血管保护作用。基于体外细胞模型发现,尪痹片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可抑制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释放及Bax/Bcl-2表达。该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尪痹片临床优势分期与辅助临床精准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中成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录的中成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绘制风险偏倚和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95篇RCTs,总样本量8 787例,涉及11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显示,(1)心功能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前3的是稳心颗粒+常规西医、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2)提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方面,SUCRA排序前3的是丹葶肺心颗粒+常规西医、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补肺活血胶囊+常规西医;(3)提高1秒率(FEV1/FVC%)方面,SUCRA排序前3的是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医、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4)改善血氧分压(PaO_2)方面,SUCRA排序前3的是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医、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5)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方面,SUCRA排序前3的是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6)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SUCRA排序前3的是补肺活血胶囊+常规西医、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7)降低脑钠肽(BNP)方面,SUCRA排序前3的是复方丹参滴丸+常规西医、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医、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8)改善红细胞压积方面,SUCRA排序前3的是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复方丹参滴丸+常规西医、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安全性方面,26篇RCTs了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循环和消化系统。结果表明,中成药联合常规西医可增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鉴于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缺乏中成药间的直接比较,以上结论还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运用证据图系统检索和梳理中成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证据,了解该领域证据分布特点,发现中成药治疗失眠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检索3个国家药物目录中明确提及治疗失眠的中成药,检索建库至2023年8月的中、英文文献。采用图、表展示结果。最终纳入中成药23种,相关文献299篇,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s)236篇,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CTs)35篇,回顾性研究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7篇,指南和专家建议或共识4篇。文献占比较大的是百乐眠胶囊、乌灵胶囊、养血清脑颗粒;结局指标包括睡眠评定量表、临床有效率、安全性指标、焦虑抑郁评分等。结果表明,中成药治疗失眠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但研究证据相对较少,研究以单中心、小样本和短周期为主;临床定位宽泛,中医优势不足;结局指标对生活质量、随访及复发率方面关注度不够;RCT整体偏倚风险偏高,系统评价/Meta分析整体质量较低,回顾性研究总体评分不高,non-RCT均未提及随访时间、失访率及样本量估算,结果可信度降低。建议以中医药临床研究规范来设计治疗失眠的中成药研究方案,将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作为重要结局指标,多关注患者生活质量、随访及复发情况,提高有效治疗失眠中成药的可及性和经济性,加强医保政策与中成药政策的衔接,合理提升具有明确疗效和安全证据支持的中成药在医保甲类目录中的占比。

  数据库、数学建模、信息系统等智能制造技术已在中药工业的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中发挥出巨大作用,但对于研发、批生产记录、质量检验记录、供应商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与利用能力相对薄弱。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在文本、语言、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提取、知识萃取、语义检索、内容生成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生成式AI有望为中药工业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套可行的工具。作者基于多年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经验,梳理了中药智能制造现状与非结构化数据利用情况,分析了生成式AI在中药制造过程及供应链环节的应用价值,归纳总结了4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制药知识库/知识图谱、智慧上岗培训、智慧生产质控、智慧供应链,并结合产业需求阐述了各场景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业务流程设计、应用潜力与价值。最后,基于生成式AI与中药工业模型的融合应用,该研究提出中药智慧工业大脑的初步构想。该研究旨在为AI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作为新药“孵化器”获得蓬勃发展,尚缺乏综合评价其开发价值的评估体系。该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建立条目池,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内容,利用优序图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一套2级维度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开发价值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条目,36个二级条目,具有科学性。一级条目及权重分别为传承性10.61%、有效性23.22%、安全性22.71%、创新性13.21%、经济性10.00%、适宜性8.57%、可及性11.68%;二级条目权重排名最前的3个指标为开展不良反应监测6.73%、疗效证据5.71%、临床有效率4.75%,排名最后的3个指标为生产优势0.86%、药味剂量0.48%、药品气味(口感)0.18%。进行了内容效度评价,结果证明该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总体内容效度指数0.47,平均内容效度指数0.90。利用已形成的指标体系对四川省某地级市中医医院的6个院内制剂进行了探索性应用,证明该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开发者选择性开发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时提供优选参考。实际应用以该指标体系及权重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