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蔬菜产业满足了13亿国人的需求,能够实现周年供应,而且种类丰富,可谓一大奇迹。当前正值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10月24日,“中原国际种业发展论坛——新时期蔬菜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河南省郑州市顺利举行。论坛由中国园艺学会、《中国蔬菜》杂志社主办,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中原国际种业科技展览会组委会承办。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杜永臣研究员致辞并主持论坛。
提到蔬菜产业,就无法忽略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设施蔬菜,我国是世界闻名的设施蔬菜生产大国,但却不是设施生产强国。中国工程院李天来院士提出,如果按照工业4.0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设施园艺产业,设施和生产都不规范的设施园艺产业1.0约占2/3,设施和生产具有相应规模的设施园艺2.0约占1/3,设施与生产现代化的设施园艺3.0约占1%左右,而智能化的设施园艺4.0则刚刚初现端倪。未来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需要满足“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除了继续发展满足中国特色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主体类型,同时加强植物工厂等特种类型的研究,使设施园艺由机械化向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直至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荷兰的设施园艺是世界范围公认最先进的,但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如西班牙,并没有完全按照荷兰的模式发展,而是结合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宜当地情况和气候的温室,建造成本较低,每平米仅需70多元,生产效率虽没有荷兰模式高,但仍十分具有竞争力,符合西班牙本国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发展适宜自己国情的设施园艺才是长久之计。
我国也是全球西、甜瓜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2016年,全国设施西瓜栽培面积为89.8万hm2,设施甜瓜栽培面积为33.5万hm2。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院许勇研究员指出,我国已经形成包括华南(冬季)、黄淮海(春夏)、长江流域(春夏)、西北(夏秋)、东北(夏秋)在内的5大西甜瓜优势产区,全国命名西甜瓜之乡、地理标志产品及名优产区超过30多县或乡镇,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带动下,越南、老挝等国家西甜瓜的供应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西甜瓜生产格局的分化。随着西甜瓜生产向优势产区不断集中,对于适宜省力简约化栽培的节能、高效农机、设施及装备的研究需求大,集约化育苗和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要求也不断加强。
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食用菌在人们餐桌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金霞研究员指出,2017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为3712万t,占全球80%,栽培种类72种,实现商业栽培30种,大宗栽培7种,工厂化栽培7种。目前全国已经形成由河南、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吉林、江苏、四川、江西、陕西、湖北和辽宁12个食用菌产量百万吨级的大省组成的产业格局。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比较效益在不断下降,80~90年代在1:3~1:5,2010~2012年下降至1:1.1~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1:1.2。与此同时,国内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蟹味菇等菌种100%来自进口是行业内的痛点,预计5年内能够实现30%国产品种替代进口品种。
新时期的蔬菜产业需要设施蔬菜、西甜瓜、食用菌等主要力量协同发展,共同向着优质、高效生产方向发展。正如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杜永臣研究员所说,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道路是否一片光明,农业未来会不会成为受人尊敬、高收入的行业,这都需要业内人不断思考、探讨,而且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讨论都将为最终的结果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