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部分指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这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再次引发关注。事实上,近年来,“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农业相关指导文件中的重要表述,可谓逢文必提。那么,“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如今经济社会中意味着什么?金融又应给予怎样的支持?
显而易见的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是现如今人口结构和流动特征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下的客观要求。记者在一线采访时从基层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和农业产业效益偏低的地区,“农二代”中愿意回乡生活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占比已很低,这就造成了这些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且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这种人口结构下,我国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急迫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并且也只有在一定规模经营的前提下,经营主体才愿意在设施、技术和风险管理上进行投入,逐步迈向农业生产现代化。
以目前我国广泛可实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看,对于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而言,机械化(或自动化)已成为其规模经营的主流生产方式;而对于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水果等,剪枝、田间管护、采摘等环节尚无法运用机械设施完成,因此对季节性用工的需求仍很高。事实上,任何农业规模经营都不可避免地要过用工管理这道关。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向记者反映过,每到农忙时节,劳动力往往“很难找”,除了有农村人口脱农的现实因素外,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过程难以管控——不同于小农户的家庭劳作更多源于内生激励,如果无法找到能够调用所有人积极性的管理方式,无论使用计件或计时的工资结算方法,都可能存在效率、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进而整体生产效率无法达到规模经营所应当达到的理想状态。除了劳动力管理问题外,市场的波动性也是主体在从事规模经营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投资回报周期长是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必然面对的实际问题,而我国农作物及其品种、产地多样都致使其市场波动更为频繁,回报周期就可能进一步被拉长,并且想要掉头或转型的难度也更大。
因此,“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我国较大一部分农业经营主体更适当的选择。这里的“适度”一方面是对生产经营规模的描述。正如上文所说,农业规模化生产并不是越大越好,农业生产规模扩张不是简单的经营面积(数量)扩大,在此过程中会对经营主体产生更多新的能力要求,因而农业生产主体需要谨慎决策经营规模,可以基于本地农地禀赋、所经营农产品及其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本地人口结构和流动特征、农产品总体市场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另一方面,“适度”也不只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的指导。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者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此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对农业生产体系进行重塑。记者近期在某苹果主产区采访时发现,为了适应本地农村人口脱农和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就在引导本地苹果种植户将乔化果木改种为矮化果木,以更好适应未来苹果种植过程中更多环节的机械化作业需求。我国农业生产有较强的“零散性”特征,因此在发展适度规模、更多环节转向机械化或自动化过程中,很多农业产业都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适应性和标准化调整,以更有效帮助生产经营主体在适度经营中获得效益。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体系也要做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产业目前的体系化程度仍较低,很多主体并未被纳入双层经营体制中,享受到社会化服务网络对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规模并不会无限扩大,意味着其在技术解决、市场研究、品种开发、机械投入等方面也有上限,这就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给予针对性破解,那么相应的农业生产体系也需要再优化和完善,以更有效地与农业生产技术精进、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市场拓展等需求相对接。
对此,金融也需要对这一农业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认识。一是因其前期投入较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更具主动性的,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金融部门需要与地方政府部门开展更密切的沟通,让政府部门了解金融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有多元作用,基于其产业发展需求共同制定更合理、高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实现财金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单一经营主体是很容易出现过快扩张的冲动的,并且目前农业领域的财政支持取得较其他行业更容易,因此金融部门要有相对独立判断农业产业发展特征和规模主体经营情况的能力。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确实有一些农业项目并不符合市场主体经营规律,完全依靠补贴支撑持续经营,如果这类主体在当地没有一定的带动效应,金融部门对其支持更需谨慎,在防范金融业务风险的同时也应引导主体回归理性经营。三是随着农业生产体系的优化,更多农业经营和配套服务主体会产生。从农业生产主体需求角度出发,金融部门也应关注到这些服务主体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让他们能在符合市场规律和保障农产品多元、充足供给前提下,更好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转型发展。 (制图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