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牛业养殖基地。养殖户正在观察鱼苗生产情况。高产优质大豆精准播种现场。【阅读提示】今年上半年,我市畜牧、水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目标,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畜牧兽医【数字说话】上半年,全市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出栏188.3万头、4.31万头、12.66万只、1517.3万羽,禽蛋产量8.39万吨。
【阅读提示】今年上半年,我市畜牧、水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目标,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说话】上半年,全市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出栏188.3万头、4.31万头、12.66万只、1517.3万羽,禽蛋产量8.39万吨。禽蛋产量增幅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4%。
2024年1月17日至19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羊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来荆,对“楚宝黑头羊”进行了现场核验。经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楚宝黑头羊”通过遗传资源现场核验,这标志着我省首个自主培育的山羊新品种审定工作迈出关键一步。
今年上半年,我市坚持以产业化路径助推畜牧行业提质增效,持续完善牛羊全产业链格局,提升生猪产业品牌效应,推进家禽产业集群发展,谋划梅花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依托牛世界集团打造“华中牛都”,建设肉牛种业、万头肉牛养殖、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牛羊肉预制菜生产、10万吨饲料加工5个基地,肉牛屠宰项目已动工;湖北牧之宝建设现代湖羊生态养殖示范园,10万头基础母羊养殖项目一期、二期建成。着力打造钟祥-沙洋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和京山生猪种业创新高地两个板块;推进湖北真味生物台湾食品产业园猪肉预制菜加工和湖北禄源通食品产业园蟠龙菜加工基地投产。引导家禽产业全面升级,沙洋力隽、新农公司两个百万只蛋鸡养殖场新建鸡舍4栋,新增蛋鸡存笼40万只;昕兴食品3000万羽白条禽加工项目投产运营,总投资3亿元的沙洋风干鸡产业园正在建设,目前已入驻3家风干鸡加工企业。聚焦屈家岭管理区5万头梅花鹿全产业链项目,加强招商引资,推动养、食、健、药、游全产业链条深度开发利用。
产业发展,种业是基础。上半年,我市持续壮大核心品种,扩大华西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种群规模,打造全国优质肉牛种源基地;重点推广楚宝黑头羊高效繁育技术,力争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打造湖北第一个自主培育的优质山羊新品种优势区;完成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场建设,存栏祖代鸡种群规模达到5万套,年供种苗500万羽。
上半年,市畜牧兽医部门制定了《畜禽养殖专业户散养户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推动畜牧产业绿色发展。全市开展大排查抓提升促利用行动,排查规模以下养殖户1951个、生猪散养户28373个,建立问题整改清单257个;完成7个县(市、区)和2305家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监测,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4%。
【数字说线月底,预计全市完成水产养殖面积225万亩(池塘75.41万亩,稻渔综合种养96.16万亩,增殖渔业53.43万亩),同比增长1.9%;实现水产品产量28.1万吨,同比增长6.3%;创渔业产值69.84亿元。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养殖生产安全、渔业生态安全和产品供给安全继续保持零事故。
为全面推进“一只虾”工程,让小龙虾产业惠及更多养殖户,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4月3日,市水产发展中心与市小龙虾产业联盟给京山市罗店镇梅李村村民送去20万尾虾苗。
今年上半年,我市全力推进“一只虾”工程,建成了沙洋帅店、京山徐桥4个千亩以上小龙虾养殖基地;打造了漳河虾之道、沙洋福元2个小龙虾苗种繁育选育中心,开展了漳河、长湖水系和洞庭湖等4个水系的小龙虾良种选育工作;并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培育了小龙虾新品系。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小龙虾放养面积102万亩,预计实现产量11.8万吨,为小龙虾加工增值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全市12家小龙虾加工企业,上半年预计共完成小龙虾加工4.1万吨,实现小龙虾综合产值74.8亿元。
上半年,我市为有效应对江河湖库禁捕和养殖面积萎缩给水产品供给带来的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打造设施渔业。全市探索形成了陆地工厂化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山区陆基化养殖等不同类型的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并在各县(市、区)分别建立了多种模式的示范样板基地,举办设施渔业专项技术培训,全面普及设施渔业技术,有力促进了设施渔业发展。截至6月底,全市共建成设施渔业基地127个,面积90.2万平方米,可为我市直接增加水产品产量2.1万吨。
除了培训提高渔民的养殖水平,我市还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全力打造科技渔业。今年以来,市水产部门积极对接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建立了钟祥、沙洋2个小龙虾科技服务专家团队,承担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示范建设任务,在全市建立了20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聘任了20名水产专业技术人才为荆门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人员;引进了“中科3号”鲫鱼、“湘康1号”草鱼等新品种5个,有效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充分发挥4个米乐平台 m6官方平台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作用,在全市建成各类休闲渔业场所1200余家,完成休闲渔业产值1.54亿元。
在生产安全上,市水产部门要求养殖、加工等企业逐一张贴了安全生产明白卡,并及时向养殖户提供天气变化和应对措施。在质量安全上,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5次,抽样107个,接受部省级例行检测4次,抽样48个。在生态安全上,启动了漳河库区养殖鱼塘巡查工作,对7处违规养殖设施进行了依法拆除。同时,在规模养殖基地新建尾水治理工程18处,新解决4.2万亩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问题。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生一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数字说线月底,预计我市农机总动力可达530万千瓦,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7000万元,新装北斗终端超600台(套),全面、超额完成“双过半”目标。
7月17日,京山全兴家庭农场的种植基地里,一台半喂入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按照水稻低茬机收的要求,机收留茬高度要控制在25厘米以下。水稻采用合适收米乐平台 m6官方平台获机型、合理留茬高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田间机收损失,而且留下的长秸秆打捆后销售,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京山市农机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罗习文说,通过低茬收割及配套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可提高耕地耕整质量,降低水稻螟虫基数,从源头上减少露天焚烧秸秆隐患,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机部门紧盯机播、机收两个粮油单产提升薄弱环节,制定《2024年农业机械化补短板及重点试验示范项目》,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水稻宽窄行机插秧、水稻机械有序精准抛秧等高质量播栽,以及油菜机械化分段收获等机收减损技术试验示范12场(次)。截至6月底,全市示范推广油菜机收减损技术面积超20万亩,油菜机收损失率从20%下降到10%以内,小麦机收减损技术运用率达80%以上,油菜、小麦减损增产分别达到0.2万吨、2.15万吨。加快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依托服务中心,实施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及农机应急能力建设。在保障全市每批次烘干能力3.63万吨,满足全市80%粮食烘干需求之余,大力推广灵活便捷的移动式小型烘干机,现场演示10多次,有力补充剩余烘干需求,实施颗粒归仓。
市农机部门积极开展“万名机手大培训、万台农具大检修、十万农机闹春耕”等活动,春夏两季全市共投入各类农机具41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420万亩,机耕率99%;机收油菜、小麦210万亩、179.6万亩,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0.9%、99%。引进5套国内领先的全智能化育秧生产线万亩,机插秧(播)水平达80%以上,全省第一。
我市全面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共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6193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8450台(套),惠及农民、农机经营主体等6657户。与中石油、中石化荆门销售公司联合,落实5%—9%的阶梯优惠供油政策,目前已为农机手优惠作业供油达8000吨,节约费用400万元。与交通运输部门、高速收费站沟通,保障约5000台(次)跨区农机及时、畅通出行。
此外,市农机部门还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紧盯重要农时、节假日等节点,联合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出动75批700多人(次)农机执法人员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共发放安全宣传资料5万余份,检查农机具32000台(套),查出安全隐患96处,全部整改到位。上半年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彭文洁 高青松 官章全 覃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