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讲到了全国的科技投入占整个GDP是1.6,农业占多少?是0.5%,而且农业科技有很多周期长、投入大的因素。所以科协是充分认识的农业科学家的不容易,所以今天上午单独拉出来表彰了7位农业科学家。基础设施有改善,但是仍然非常薄弱。靠市场机制不行,靠农民自己有困难,国家投入有没有?有,但是和别的国家相比差太多。农民太需要文化技术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太低,37%的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靠他们搞现代农业,用现代技术线亿农民的总体数字的比例,如果5亿农民其中2亿读过高中、读过初中的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农村的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就更多了。
刚才介绍了肉类的减产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和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粮食上,那比猪肉的影响大很多。道理很简单,如果少吃肉还可以忍受,但是粮食不可少吃。根据各个方面的测算,中国人口总量测算以及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因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消费结构不一样,算总帐城市人口消费的粮食是比农村人要多的。再加上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等等因素粗略计算,2020年我国的粮食要新增加490亿斤,平均每年增加60亿斤。需求的趋势应当说是确定的。
粮食生产徘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总面积减少。稻谷生产跟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差不多。十五年过去了。小麦生产发展情况与稻谷情况差不多,感谢河南为全国的小麦生产做出的贡献,河南有两个国家一等奖都是来自小麦。玉米单产提高的比较快,面积也扩大了,本身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中国的人均粮食生产量有380公斤,河南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河南不到1亿的人口,平均每个人口生产粮食500公斤,而全国只有380公斤的水平,河南在这个方面为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水资源数量减少,水质下降和污染也是公认的事实,有大量的数据证实这一点。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讲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灾害严重。耕地、水资源和生态三件事在一起考虑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外来力量,靠扩大面积,靠扩大自然资源的投入量这条路大概已经走到头了。我们唯一的希望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有限的水资源的约束下提高它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产水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提高光电资源的利用效率。怎样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希望在于科技。近些年来农业科技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跟国际纵向相比我们非常惭愧,我们农业科技力量不会像造桥工程那样有那么多世界第一,当然我们也有一些世界第一,不是特别多,不是农业科学家不努力,而是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投入太少。
在生产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决定生产无非几个因素:耕地、水资源、生态、科技、基础设施、农民。耕地现经无可争议,我国的耕地面积只会是不断的下降,我们号称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无论怎么严格,只能是下降的速度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我们还要建很多的桥和路,大部分都是在地上,当然不都是良田。现在可耕地的质量的下降。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政府目标和农民目标有矛盾,政府目标还要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河南省政府跟党中央、国务院的目标高度一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但有的省份没有这么重视粮食生产,为什么?每把一亩土地由农业地变为非农业地,意味着招商引资,意味着GDP的增长,意味着土地出让金的获得。2006年全国官方的统计,地方政府通过把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低价进高价出,净赚了2000多亿,所以地方政府在卖地方面还有很大的积极性。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严厉的措施力求控制这个趋势,但是总量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所以总理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要确保18亿亩的红线。
大豆的情况,在国际市场上跟其他粮食一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样都是大幅度增加的。国内的发展趋势跟国际上基本同步,大豆的情况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基本同步。国际食用油的情况,国际市场大幅度上涨,国内市场也大幅度上涨。食用油也是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情况跟粮食的情况,和水稻、玉米的情况不太一样。最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大豆是随便进口,植物油的进口也是高度一体化,没有配额的限制。另外大豆的关税从3%降低到1%,食用植物油的进口税也降低了。还有一个原因,进口在国内消费的比例很高,进口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2/3,进口植物油占消费量的1/3以上。这样国内的价格依然跟着国际市场走,因为政府没有办法清理这个市场。
要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农产品供给的价格问题,不是在价格问题上做文章,不是补贴消费者,而是赶紧把生产搞上去,只有生产上去之后才是对穷人的真正爱护,否则拿着补贴照样没有用。粮食情况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国际市场的粮价大幅度上涨。可是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图为今年的3月份的情况,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翻了一翻还多,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大体上是稳定的。为什么?有几个原因:一是连续四年增长。2007年比2003年增产1400亿斤的粮食,这是非常大的数字;二是出口受到了限制。现在每出口一吨粮食至少能赚到一千块钱,按照现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比价情况。我们除了对港澳台有配额之外,其他地方有配额的发放限制,还有一些地方提高了出口的关税;三是需求方面也受到的限制,一个是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减少,减少了对饲料粮的需求;四是发改委出台了政策,限制利用粮食作为原料生产生物原料。尽管四年粮食增产,但是2007年粮食的生产水平同1998年相比仍然还是低的。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
我们还要进口大豆,进口数量是3000万吨,可能有人不明白3000万吨是什么概念,世界上大豆的生产总量差不多6000万吨,差不多一半的大豆都被国内买来,现在市场上消费的2/3都是买来了,和棉花的情况类似,现在有1/3的棉花都是进口的。换一种说法,假如我们去年没有进口这么多的大豆,没有进口这么多棉花,我们国内自己生产需要多少土地呢?我们需要额外拿出3亿亩土地,我们现在的耕地总面积是18.3亿亩,播种面积是23亿亩,不进口这两种产品,我们要额外拿出13%的面积,我们到哪里找这13%的面积呢?国内市场价格变化。近两年猪肉价格是整个物价上涨的排头兵。猪肉价格在过去的两年中是大幅度的上涨。今年3月份以来是稳中有降。猪肉的生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导致猪肉价格大规模的上涨。这是肉类生产减少和价格上涨的影响。对不同的团体影响不一样,首先影响的是消费者,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多人包括一些媒体关注的是价格,但实际上当数量减少的时候影响的不仅仅是价格而是低收入消费者他的消费数量。肉类总产两年下降了11%,猪肉下降了14%。进口可以忽略不极,通过补贴会不会起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一条是对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包括城市大学生给予补贴。其实这个政策当然是关爱的,从感情上我是拥护和赞同的,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我觉得这个政策不会起多少作用。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涨价的原因是因为数量少,数量少了14%和11%,又不能进口,所以我们这13亿人中注定要有人少吃这700多万吨的肉,谁少吃,只能是低收入阶层。因为补贴20块钱、30块钱,开始消费者很高兴,拿着这个钱继续买猪肉,给他一个概念,去年吃这么多猪肉,现在拿着补贴仍然可以吃这么多肉,但实际上市场没有那么多肉。低收入消费者拿着这个补贴还是跟高收入者竞争猪肉,只能进一步把猪肉价格抬高,抬高到低收入消费者认识到拿着补贴没有用,还要减少消费,少吃肉才行,再怎么加补贴跟高收入阶层相比还是不如人家,高收入阶层不减少消费只能是低收入阶层减少消费,因为市场总量少了11%,只能有人少吃这11%。
中国的农产品自从入世以来也出现这样的情况,进口和出口都在增加,因为进口的幅度很大,从原来的顺差变成逆差。如果按照WTO的口径,把水产品扣除之后这个顺差的份额更大。
再看一下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或者叫生产。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是持续的,是刚性的,是不可逆的。不管政策好坏,不管老天爷高兴不高兴,不管农民积极性高低,对粮食、棉花等食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据有关方面的测算,人口增加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增加,每年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大概在80-100亿公斤。对此我没有看到有谁提出异议,这个趋势非常明确。如果把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加进去,尤其考虑到生物质能源之后。河南的一个农民企业家用大豆生产出纤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如果把这个技术商业化的话会推出更多的产品。质量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市场机制的有限性是政府扶贫的必要性。很多事情靠市场可以解决,修高速公路可以收钱,建桥建好可以收过桥费,农业很多基础设计建设靠市场是不行的,也很难引进外资,因为外商无利可图,完全靠市场经济的机制无利可图,所以有公益性。为了解决市场机制干不了和干不好的事情,政府就必须要采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或者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或者教农民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的素质,所有这些都是要国家财政拿钱。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理论认识问题,政府目标与农民目标、数量与价格、长期与短期、生产与储备、生产弹性等等。农业问题如此之重要,它有这样一些特点,我们现在的农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我们未来发展的前景到底如何?这是我们国家很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农业系统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已经连续四年实现粮食大丰收,也可能实现创记录的五年大丰收。但是尽管如此国内的产需仍然有较大的缺口。拿粮食来说,不同机构研究测算的结果有的说缺口是200亿斤,有的说300亿斤。有一个缺口在座的各位可能感受不明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需求有关,看看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2007年同2005年相比肉类产量连续两年总减产11%,猪肉减产14%,分别是877万吨和722万吨,每生产一斤肉需要若干斤粮食,大概3.5-4斤的饲料生产一斤猪肉。少生产了这么多肉就节省了相应的饲料粮食,大概有500亿斤左右。2006、2007年还生产2005年同样或者更多肉类的话,今天的粮食价格绝不是今天的样子,因为需求要涨出来几百亿斤。
中国的农业问题跟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有相似性,但是我国的农业问题在研究和考察和进行农业政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或者说特点。首先是长期性。在我国存在正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个矛盾将长期存在。另外一个矛盾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现在还有两亿多农户,每个农户的平均经济规模非常小,相当于美国的1/400。同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相比也仅仅相当于他们的1/3左右。我们即使把现在的农民一半挪出去,或者2/3挪出去,我们的规模扩大了两倍,仅仅和现在韩国、日本的规模差不多。预计到2020年是无法达到的。毕竟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农业的规模还有萎缩的现象。国际性。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论调,中国人对粮食问题的国际性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粮食问题和农产品进入问题也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的证据。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含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我们需要进口的话,没有那么多足够的数量,对国际市场是很大的数量,对我们是很小的数量。韩国的大米只有几百万,对我们来说只占百分之几。大国效应的第二个含义是,中国只要一进口,世界粮价就上来,进口什么什么都涨。美国的学者做数学模型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这些贸易商都很傻,国际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偏偏进,国际市场价格低的时候偏偏出口。实际上把因果关系弄反了,一说中国要进口,纽约、芝加哥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价格一下子就涨。公益性。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目标,发展农业,产业政策是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目标。现在中央有关部门正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制定非常庞大的计划,据我所知河南的目标是要增加河南粮食产量三个亿,为此国家将拿出一大笔钱做建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粮食安全问题,农产品的保障问题,那是政府的目标。那并不一定是农民的目标,对于国家来说,我需要足够的粮食,但是对于一个一个的农民来说未必有这样的需求,他要把三亩地、五亩地种什么、干什么获得的收入最多,他是这样想的。农民种粮了,它们也许高产也许不高产。很多地方经济非常的好,因为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一天挣的钱远远超过种地的钱。南方很多地方田不种了,冬闲田对发展农业非常好,但是农民来说他们没有兴趣,因为投入太多,收入太多,所以政府目标和农民目标之间有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不管是否承认都客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