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 (中国大陆) - 官方网站

增产增收 造福民众(中非合作·民心相通)·米乐 - M6 | 中国官方网站

13564950887

新闻发布 分类
增产增收 造福民众(中非合作·民心相通)发布日期:2024-08-14 浏览次数:

  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尼罗河全长约6670公里,流经卢旺达、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试种水稻、援建水井、推动技术合作……近年来,中国与尼罗河流域国家积极开展农业合作,用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助力各国提高农业产能,为尼罗河流域国家发展注入新活力,给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阳光照耀下,整片稻田像是金黄色的海洋,稻穗沉甸甸地垂下,仿佛在向罗伯特致意。罗伯特是乌干达中部布塔莱贾地区的水稻种植户,他试种的中国水稻品种最近迎来了丰收。“我种了20多年水稻,这么高产还是第一次,感谢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罗伯特说。

  有“高原水乡”之称的乌干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70%以上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陆续派出农业专家到布塔莱贾地区,帮助当地建设灌溉系统、引进新的水稻品种并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2012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向乌干达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积极与当地农民分享新技术,助力提升当地农业产能。目前,项目已执行至第三期,中国共派出近60名农业专家帮助乌干达发展农业生产,为当地农民开拓了脱贫增收新路径。

  中国专家的到来,让罗伯特等当地农户非常高兴,在他们看来,中国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动了当地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在中国专家指导下,罗伯特目前已经掌握了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全过程集成技术。

  2023年,由第二期合作项目筛选的节水抗旱水稻新品种WDR—73在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喜获丰收,并在布塔莱贾地区等水稻产区成功推广种植,帮助约5000户农户受益。今年,中国专家正继续开展水稻新品种WDR—57的相关研究。中国援乌干达农业专家组组长张小强于2022年底就与其他中国农业专家抵达乌干达,展开第三期合作项目的执行工作。

  “第三期合作项目主要借助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两大平台,更大范围推广中国技术,助力当地农业发展。”张小强表示,在与乌干达的农业合作中,有机农业是重要内容之一。项目不仅引进中国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新品种,还推广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稻鱼共生既能保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又可以促进产业生态的有机发展。”

  随着水稻产量的上升,当地农户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中国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农业发展资源,让布塔莱贾地区成为乌干达的‘鱼米之乡’。”罗伯特表示,他期待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更多杂交水稻种植等农业知识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生产能力,“希望水稻收成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由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驱车东行大约两个小时,记者来到该国东方省卡永扎区西卡村。在村里的“愿景小学”里,老师和学生们正在井边打水。拧开阀门,清澈的地下水就源源不断地从水龙头中涌出。

  这是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的其中一口,项目由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地公司”)中东部非洲分公司承建。“中国援建的水井解决了用水难题,现在大家喝水既方便又干净!”西卡村村民巴拉欣尤扎说。

  卢旺达被誉为“千丘之国”,许多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近年来,中国与卢旺达大力推动农业合作,中国企业承揽多个农田水利灌溉项目,在帮助卢旺达将荒坡变为良田的同时,还积极解决当地用水短缺问题。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为卢旺达东方省和南方省的11个地区援建了170口手压井、20口监测井以及10口太阳能潜水泵井,还向卢方提供水质检测和人员培训等技术服务支持。

  西卡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此前没有自来水供给,饮用水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从前村民们在河沟、湖渠、沼泽中取水饮用。如果想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就得长途跋涉去其他地方取水。”巴拉欣尤扎表示,中国援建的水井交付使用两年多来,满足了当地10余万村民的用水需求。中国企业还安装了氯化系统对井水进行消毒,解决了饮用水安全问题。

  卢旺达国家水务局农村供水服务部门负责人乌姆格瓦那扎表示,中国援建的水井为解决用水短缺问题提供了可持续方案。“通过增加监测井和太阳能潜水泵井,卢方还能对当地水质、水位进行长期动态监控,为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积累经验。”中地公司中东部非洲分公司总经理朱兴辉表示,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已于去年底完成维保期并最终交验,现阶段各类型水井使用状况良好,极大地改善了卢旺达的用水条件,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卢旺达《新时代报》报道指出,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是卢中友好的重要标志。卡永扎区负责社会事务的副区长让·达马瑟纳表示,新建的水井将对当地民众的健康和幸福产生积极影响,“我们都为这个水利工程的建成感到高兴。卢旺达和中国的合作将为卢旺达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在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霍雷塔职业教育学院的农业试验田里,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玉米尤其引人注目。霍雷塔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穆努革塔指着结实的玉米棒说:“看,这就是中国农业专家带领我们培育出来的。这种来自中国的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虫害强等明显优势。”

  穆努革塔介绍,通过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中国专家把在中国国内新育成的6个玉米品种引进当地,经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试种成功。目前,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正在推进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种植等工作。

  “中国选育推广的优良玉米品种,能为埃塞俄比亚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做好种植实验的意义重大。”霍雷塔职业教育学院植物系主任赛伯卡表示,在中国专家指导下,他带领学生在灌溉、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控,今年6月试种玉米迎来丰收。“我们现场架锅烧水,煮熟的玉米黄澄澄的,香气扑鼻,口感格外香甜!大家边品尝玉米边交流感受,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农业试验田的玉米有了新收成!”这一消息吸引当地多家媒体前来报道。赛伯卡激动地表示:“两国农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让示范种植取得了成功。中国的玉米品种非常适宜本地高海拔地区种植,我十分期待之后的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种植效果。相信中国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埃塞俄比亚的农业产能,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

  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总负责人彭大军表示,项目实施20多年来,中国已累计派遣524人次农业专家赴埃塞俄比亚教学,培训当地教师、学生、农技人员近10万人次。“项目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如今,许多学员都在埃塞俄比亚农业领域任职。未来,我们将继续把中国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入埃塞俄比亚,不断推进两国农业人才交流与培养。”

  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气温每上升1℃,所选育的小麦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将下降8.7%。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熊伟建议,未来必须对现有育种策略进行调整,增加抗逆高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适应不断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岩团队和合作者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开发治疗与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相关精神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7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59.5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85.3万辆,首次超过传统燃料乘用车74.2万辆的国内销量。

  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四川成都发布了我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以及双臂协作系统。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介绍,语义指令包括相对明确地将饮料和非饮料进行区分和分拣,也包括相对抽象地将圆柱体和长方体物体、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物品进行区分和分拣。

  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

  今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若尔盖站”)在四川红原县全面投入使用。近年来,若尔盖站的发展建设,改善了我国高寒湿地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的面貌,增强了该区域系统性科学研究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研发团队开发出一款乒乓球机器人,可在比赛中达到人类业余乒乓球选手的水平。研究人员说,机器人输掉了所有与高级选手的比赛,但赢得了所有与初级选手的比赛以及55%与中级选手的比赛。

  一项破纪录的海底岩石钻探行动,让科学家对地幔有了更好的了解。通常只有岩浆会喷发到海底,但在一些区域,地幔岩石也会喷发到海底,并与海水相互作用,发生一种名为蛇纹石化的反应。

  东芬兰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即使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也可降低其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结果显示,无论遗传风险高低,干预组的Ⅱ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睡眠期间,一些休憩的大脑神经元不仅会重播过去,甚至还会演绎未来。据近期《自然》杂志、美国莱斯大学官网消息称,科学家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研究大脑的单个神经元。幸运的是,科学家首次观察到这些单个神经元如何在休憩期间保持稳定的空间表征。

  近年来,多地兴起探索创建概念验证中心的热潮。2022年10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针对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安全认知,日见清晰;安全研究,路阻且长;安全行业,大有可为;紧跟创新,保障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的一番总结,折射了AI(人工智能)时代安全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即可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迅速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竞争格局。